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外汇

市场不可预测,图表走出来才知道,如何正确树立技术分析观念并使

2021-04-16 19:09:42 浏览:

接上篇《技术分析到底有没用》

前面讲过,技术分析的适用路径是赌单次赢,不适用赌多次赢

无论战略上是否藐视单次输赢,战术上都需要重视单次赢

重视单次赢,提高单次交易赢的可能性,需要对行情进行一个分析、推演、判断

这是一个常人都会具有的技能

预测某个事发生,然后为这个事发生后做准备,等事情一发生,自己就可以趋利避害

赌单次胜利的交易路径其实也这样做的

为什么新手这么做就不行呢

原因在于两点,

一是缺乏“准备”,大多是临时起意

二是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尤其对最大的风险源一直伴随自己却一直没有一丝察觉

很多人把这个不行,原因归结为“预测”不准,“分析”判断能力不行,

然后努力钻研技术分析,但是越钻研就越进坑里

这个坑是什么——寻求一个百分百准确的技术标准

而且这个百分百准确,会进去两次

第一次是寻求单次的百分百准,

第二次是寻求多次后的百分百准(也即是有点经验的人常挂嘴里被圣杯化的交易系统)

跳出这个坑,前面的文章也写过

一种是从整体上设计交易规则,赌多次后赢(前面说第二次的坑,并不是完全否定交易系统,而是说学会辩证的看待所谓的交易系统,破除圣杯化,可以什么都不做,一念之间,即是坑内和坑外)

一种是返璞归真的高手,直接越级到随心所欲的交易

一种是“主观判断,客观操作”,这是我走的路,

战略上藐视单次,从赌多次交易后赢的角度设计自己的“操作”

战术上重视单次,认真对待每一场仗,尽力提升单次交易的命中

在一个战略的大框架限制下,每一场仗都会因地制宜,随势而变

大众都喜欢“分析”环节的内容,但“操作”环节才是交易的根基

“操作”是行为,不管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判断的,首先需要你的行为符合规范

有了规范的行为,“分析”判断的准,才会如虎添翼,产生作用

“分析”和“操作”怎么结合?

我所使用的是“主观判断,客观操作”。

所谓“客观”的操作,有两种,

一种是按交易模型进行操作,比如“双均线金叉做多,死叉平多做空”就是一个交易模型。一致性是具体形式的一致性。

一种是按照赢的法则进行操作,不受限于固定的模型,一致性是抽象理念的一致性。

具体形式的一致性,容易形成一个系统。相比之下,抽象理念的一致性要形成一个系统,需要对市场和交易理解的很透彻,各种理念之间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体系,

所以花的时间也特别长。

不过学习交易这个事,功不唐捐,学习时间长并不是缺点,

有时候看起来走的是弯路,花了很长时间,但是弯路的价值就是,一旦跳出来,对正路就理解特别深。

平时没经历寒冷,也就不知道温暖的可贵,不懂珍惜温暖,容易各种作死。

痛苦和逆境之中,思考容易深入,认识容易深刻。

至今我也不重视固定的模型操作。

虽然我给了别人一个基于我的交易理念设计的操作模型,

但是我也在里面讲了,这个是一个练习的招式,一个入口,吃几次甜头,就要揉活。

这次写“分析”的初衷,也是想为这些朋友讲清“揉活”

揉活,也即是按“按赢的法则进行操作”,重意不重形。

市场常变,最好的应对法是外层手段圆滑灵活而内层理念稳固,外圆内方。

使用模型是学习还没成熟,自己的交易能力还不足够的时候,阶段性的选择。

不成熟,不是意味着就不能赚钱了。而是自己需要更多的拐杖帮助自己赚钱。

模型就是一个拐杖,“主观分析,客观操作”也是一个拐杖。

学习成熟了,分析即操作,也就无所谓什么模型不模型的。

使用模型进行操作,“主观”分析和“客观”操作,有两种结合法:

一种是先进行分析,再因地制宜的选择操作模型

一种是先有操作模型,再进行分析,选择开启或者不开启模型

第一个路,大多数人都在走,因为看不开机会,时刻都想分析分析,看看有没操作的机会。

能力没到,最好别走这个路。

一开始你还不能赚钱的时候,要基于“多则惑少则得”的原理,做减法。

吃的少点就少点,能赚钱就好。想吃多了,大概率亏。

第二个路,先有模型,后有分析。讲讲这个路基于的思想认识。

一般来说,过了新手阶段,都会着眼于赌多次后胜利,设计自己的交易。

寻找交易模型即是这个阶段,无论是赌单次交易的思想,还是赌多次的思想,必然会做的事。

这个模型,有的叫交易策略(我定义的交易策略是指能推导出赚钱结果的交易思路),

有的叫交易系统(我定义的交易系统,包含了一套成体系的内在理念和外在的交易方式)

反正名词就是个代号,懂我要表达东西是什么就好。

比如,“双均线金叉做多,死叉平多做空”,有进有出,这是一个交易模型。

一个模型,不加任何分析按此进行交易,最后能否赚钱,这需要看市场的波动节奏。

有的品种或者有的时间段结果是赚钱的,有的是亏钱的,有的是不亏不赚,有的大赚,有的大亏。

某个时间段,不赚钱,如果复盘下,换个均线参数,发现又能赚钱了。

原因就是固定的模型只能契合一个种类的行情节奏。

把这个模型再进一步进行规则化。

规则化的目的是尽量排除主观干扰。

越少的主观参与,在临场的时候,就越能得到坚决执行。

一个不明确的规则,必然会把主观加入进来。

比如“均线上做多”和“K线收线在60均线30点以上60点以下”,前者就不得不加入更多的主观判断。

一旦加入主观,情绪也会跟随而来。明确化规则后,主观减少,情绪就会减少。

我是走赌单次胜利路的,我这里讲规则化,讲这个模型尽量排除主观干扰,是为了后面讲明白,为什么需要主观参与。

规则化后的第一个交易规则:

品种EURUSD,H周期,一条60均线,一条15均线。金叉的K线进多,死叉的K线平多进空。固定仓位1手。

规则化后,就把这个规则扔进历史数据里,看看表现。

我这里仅复盘2001年1月到2002年1月

(视频)懒得上传,假装有视频

绿色线是60均,黄色线15均

视频只截取一段,示范怎么做

低于150美的亏损,我统计在盈利单内。小亏就是赚,这是我的认识。

结果情况:

盈亏:-8710,盈利总额:32170,亏损总额:-40880,胜率39%,

忙活了一年,还亏了。那么现在对这个模型进行一个过滤,增加一条大均线240(实际约等于4H的60均)。

第二个规则:

在240上,金叉多,死叉平多,但不开空;240下,死叉空,金叉平空,但不开多。因为三线交缠的时候,金叉死叉很近240均,那么240均线失去方向过滤的意义。所以补充一个规则,在240均线下附近金叉,之后价格上穿240均线时,开仓多单,死叉平多。

(补充规则的视频)懒得上传,假装有视频

红色线是240均

结果:-4840,盈利总额:23780,亏损总额:-28620,胜率43%

通过过滤,情况好一点了。在2001年这一年的波动节奏里,第二个规则比第一个规则损失要少。

再复盘2019年8月到2020年8月这一年的情况。结果如下。

第一个规则:

盈亏:14860,盈利总额:37640,亏损总额:-22780,胜率44%,

第二个规则:

盈亏:9070,盈利总额:23640,亏损总额:-14570,胜率45%,

​可以看出:

1,规则赚钱能力(总盈-总亏),胜率,盈亏比,并不是一个固定值。可能赚,可能亏,这个要看这个时间段的波动节奏如何。规则契合了节奏多点,那么就赚,或者赚的更多,不契合的多点,就亏。

如图所示,画的比较渣

红色的粗线波动代表的是客观的波动

黑色的细线波动代表的是这个规则的运行

客观波动上涨,规则识别出上涨,然后跟进,这就是规则契合了波动,下面的红色方块表示规则和波动契合,这个时候是赚钱的

客观波动下跌或者横盘,规则仍然识别为上涨,按上涨操作,这是规则不契合波动,下面的绿色方块表示规则和波动不契合,这时候是亏钱或者不赚钱的状态

红色方块大于绿色方块,那么这个规则总体是盈利状态,反之亏损状态。

把这个“规则”换成“主观预期”,那就变成了主观交易

“市场有两种走势:上VS下或者震荡VS单边

心理预期有两种:预期上VS预期下或者预期震荡VS预期单边

交易行为有两种:做多VS做空或者高抛低吸VS追涨杀跌

对于交易者来说,市场、预期、行为经常发生错配:

市场实际是上而预期下,市场实际是震荡而预期单边,该做多的时候做空,该以震荡操作的时候按单边操作。

当大众预期单边,市场进入磨人的震荡。

大众在震荡里,要么资金耗尽,要么养成高抛低吸的交易习惯

当市场发动单边,前者不敢追击,后者逆势赔尽老本。

从本质来说,盈利是交易者自身契合客观波动的节奏,也即是预期和行为配对了市场的走势。”

把上面那段话,“预期”换成“规则”,也毫不违和

机械规则交易和主观交易,在根这里是同源的,都是源自于“主观契合客观波动”

规则是一个固定的方式去契合波动,它基于的思想是“历史的形状会重演,以不变应万变”

主观预期是一个动态的方式去契合波动,它基于的思想是“因地制宜,以变应变”

字面意思很容易懂,因为这是交易的根,根的东西比较简单,所谓大道至简,

很多人有很多疑问,原因是根这里比较混乱,根正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讲的比较远,继续讲回来

第一个结论有什么用呢?这告诉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钱是老天给的,你首先要匍匐在老天面前,

赚钱了不要认为是因为自己能力牛逼,要认为只是自己的规则或者自己的判断恰好契合了老天

亏钱了也不要认为自己的能力低下,那只不过是自己倒霉,没碰上老天撒钱。

还执着于什么交易公式吗?老天不管饭,交易公式再精巧,也没辙。

2,过滤是把双刃剑,减少损失,缩小风险的同时可能会错过行情。

减少损失和错过行情,不可兼得是常态。

你不要想着有什么好的办法,既减少亏损单,又不错过盈利单。但很多人就是这么想的。

你该考虑的是,放弃那些小赚的盈利单,盯住大的盈利单。

如下面这种行情

(视频)假装有视频

终极的过滤是把这种单子给筛选出来,把下面这种行情给过滤出去。

(视频)假装有视频

没过滤的规则就像一块矿石,里面既有黄金——大的盈利单,又有大量的矿渣——小亏小赚的单子。

如何过滤,减少矿渣,而又不洗掉黄金?

用机械的规则进行过滤,走的是赌多次后胜利路,因为它着眼点是多次交易后。

比如240均线过滤,它基于的思想就是“在多头市场氛围里,金叉容易有效,容易出黄金行情”。

因为着眼于多次,所以机械规则过滤。它是粗糙的,

240均线上方定义为“多头氛围”,这是基于平均情况,它很难反映具体某个时间段的市场情况。

某个具体时间的市场,价格在240均线上方,可能是多头氛围,也可能是空头氛围。

机械规则过滤是粗糙的,而且也必须是粗糙的,绝对不能做到很精细。

如果想把机械规则弄的很精细,容易触发“过度拟合历史行情”。

因为精细的规则,是基于历史上的形状设计出来的精细。

未来行情变化了,这种精细的规则,

要么不能被触发,眼睁睁看着行情飚走,几年都难以开单。要么会带来不利后果,结果亏的更多。

天下没有相同的树叶,你用规则把一片树叶的细节都画下来,然后去森林里找,那就根本找不到,

叶子只能画的粗糙,这样才能在森林里找到同类的叶子

这是机械规则过滤的缺点。

因为机械规则的缺点,所以才有主观判断进行过滤的优点。

用主观判断进行过滤,才能靠近终极的过滤——把黄金筛出来,把大部分矿渣过滤出去

相比一个固定的规则,人能对多种类的信息进行一个综合,从而对单次的交易情况,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个固定的规则,在目前这个科技发展时代,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淘汰。

这是我中意“主观”过滤的原因。

而且机械规则过滤,它很难兼容其他信息,

比如先不说基本面消息这个东西如何量化,

就说机械规则加进来之后,如何和原有的过滤规则进行融合,就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

基本面认为是空,而价格又在240均线之上,到底按谁的?

而主观过滤不同,人凭直觉就可以判断出哪个权重高,

虽然可能错误,但是至少有融合的可能性。

用主观判断进行过滤,行为仍旧按照双均线规则那么操作——金叉多死叉空

但对每一个金叉死叉,进行分析——是否这个金叉就是那块黄金行情的起点?

主观分析进行过滤后,这个金叉不多,那个死叉不空。

这就是“分析”和“操作”的结合。

上个文章《技术分析到底有没用》里面说的“主观分析客观操作”这个路应该达到的效果是,

“每一次做单,都努力进行分析,尽量提高单次判断的准确。行为却基于赌多次赢的法则。战略上藐视单次赌局,战术上重视单次赌局”。

显然双均线规则这个操作例子里,没有基于“赌多次后胜利”的法则。

因为没有基于赢的法则,所以双均线规则的“客观操作”,成色质量并不好。

成色质量不好的意思是多次操作后,指向一个不确定的结果

成色质量好的意思是无视主观判断是否精准,多次交易后,指向一个不败或者略赚的结果。

客观操作环节的成色质量不好,那么在“主观判断”环节需要的更精准,才可以弥补掉“操作”环节的成色差。

能持续赚钱,都是在“主观判断”的精准和“客观操作”的成色质量上取得一个平衡。

返璞归真的高手会有极高的命中,他的操作就可以很随意

大部分人的命中在心理平静的状态下,准头既不很好也不会很差,操作的成色不需要很好,也容易赚到钱

但是大部分的心理容易波动,这样准头就下降了,“操作”的成色质量就需要好

所以普通人,用打水漂的钱来做,赚钱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一旦用比较重的钱来交易,亏钱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对于小散来说,需要先打磨自己的“操作”,后打磨“分析”。

但大部分人是先打磨“分析”,“操作”?操作是什么?大部分小散根本没这个概念。

作为想要暴利的人来说,分析和操作结合,最终需要达到的状态是,

通过“主观判断”精准的瞄准适合“操作”模型的优良机会,然后通过仓位变化来进行暴击,

达到一剑封喉

“操作”的东西,我不打算在外面讲的很细,就讲到这里

打算讲分析,技术分析,之所以先扯这么多无关“分析”的事,是为了讲清楚,

“分析”这个东西在我这个交易系统里的位置,

不明白位置,就明白不了技术分析有什么用,怎么用

大多数人把技术分析学的很复杂,

这是因为没搞清楚这个东西的目的,特性

大多数人学技术分析,内心深处都是企图找一个百分百命中的技术标准

实际上理解了它的位置,

你看技术分析的感觉,就像看汽车仪表盘的感觉是一样的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