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世界上第一个证券交易所算起,交易已经走过400年的高速发展历程,期间有无数的交易指标、方法被创造出来,像指标的分类就有指示趋势的,震荡幅度的,量价关系的,还有很多更为复杂的复合型指标。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想找到一把标尺,时刻洞察着市场的状态,来为交易决策提供依据。
很多老手会渐渐地弃用指标,因为指标存在以下问题。
一、可替代
无论多复杂的指标,都离不开价格、时间和交易量这几大基础数据,而量价时空的全部关系信息都包含在k线和均线等几个最基础的指标里。通常我们只看k线和均线,观察图形的形态,就可以做到掌握市场的大致状况。
就像我们可以用BMI(身体质量指数,BMI等于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来判断一个人是胖是瘦,这当然有其科学性,通常BMI越高人越胖,越低则越瘦。但难道说没有BMI我们就不能判断胖瘦了吗?只看一眼人的外貌我们就会知道他是胖是瘦。而且因为个人体质的差异,脂肪与肌肉的含量不同,有时BMI略高的人反而更显瘦。
你看,能一眼搞定的事儿,为什么非要先称重量身高再算完了去比较呢?有时候简单点就好。
二、通用性差
指标的根基是它的逻辑思路,并非它所指示的数字,复杂的指标一般都要设置一些参数,参数不同指标所指示的状态就会完全不同。像很多指示买卖力度强弱的指标,因为市场的变化,同一套参数不可能永远指示出市场真正的状态,有时会导致指标出现严重失真情况。
至于参数的设置,更是没有统一的规范,尤其是不常用的小众指标。使用时全靠个人需要。
我以均线为例,均线是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常见5日,10日,20日,30日,60日,120日,250日。因为股票交易5日是一周,20日是一个月,120日是大概半年,250日是大概一年的,人们用的多了也都约定俗成,大家都在用的参数才更有用。
就像k线,有日线就用日线呗,你偏不,非要搞个2/3日一根的。那其实也行,高兴就好。
三、作用有限
交易到底是在做什么?技术的上限在哪里?
交易无非博弈,这个市场里有多就有空,直到一方止损,另一方产生盈利。
技术的作用就是揭示出博弈关系,精准的定位出一个个关键的博弈位置,至于怎么操作还得是由人去选择。
有时候到了某一关键的位置,做多还是做空就连我们自己都会矛盾,难道要听看起来不是很靠谱的指标吗?指标的参数还不是你自己设的。
我觉得做过几年交易的人,大都不会过于依赖指标,不过在特定的市场下,比如大涨大跌后我预见市场会存在一段时间的震荡调整,在这段时间内我用预设好参数的某一指标做交易,可能正确率还是很高的。
k线,均线,成交量这些必备,其他看个人习惯。交易时间长的人,起码经验多,技术也不会太差,是高手的概率相对大一些。